中国足球彩票

图片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馆年会

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分论坛精彩速递

2016-09-23来源:国家数字文化网

 

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分论坛精彩速递

 

年会论坛由一场主论坛和12场分论坛组成。分别就文化馆+互联网:助力全民艺术普及、非遗故事——文化馆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市、区联盟”共创文化馆行业发展新模式等展开讨论,现撷取分论坛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文化馆+互联网:助力全民艺术普及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行业亟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应用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探索文化馆数字化途径与模式,提升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效能。但是,文化馆该如何将创新推动互联网与文化馆服务深度融合,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丰富、高效、便捷、均等的“互联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仍是业内广受关注的话题。为此,该论坛邀请数字文化馆试点单位的代表和相关专家就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论坛先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分别做了第四次中国足球彩票馆评估定级大数据统计分析和2016年数字文化馆发展现状及展望的报告。之后,江苏省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就数字文化馆的三维呈现与体验、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就数字文化馆的数据采集与呈现、福建省厦门市文化馆就数字文化馆联合网的建设与服务、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文化体育中心就主题馆的O2O服务、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就“乡村春晚”的网络化探索分别作了典型案例交流。之后,专家对其进行了点评。

罗云川认为,苏州公共文化中心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多点互动触摸屏,走在了国内其他文化馆的前面,而且将数字化与实体馆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阮可认为,马鞍山市将文化馆变身为没有围墙的馆,为百姓建构了城市的第三空间,在文化馆数字化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巫志南对厦门市数字文化馆联合网的建设与服务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厦门市不仅在资源建设、综合数字文化平台、数字文化馆联合网上有所创新,而且启动了数字化的文化馆总分馆制,达到了文化馆和文化馆系统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提高效能的基本要求。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曹俊认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实施的O2O服务具有三大特色,将文化馆主要业务与互联网结合、通过互联网关注青年人的文化生活、通过互联网了解群众的需求反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武刚认为,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文化馆“乡村春晚”的网络化探索拓宽了老百姓参与公共文化的渠道,通过网络直播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并且将其与旅游结合,培育了文化消费。

乡村春晚——乡村文化品牌

与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侧设计

在浙江丽水,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乡村春晚越办越火,截至今年,丽水有772个行政村自办春晚,产生了700多名农民导演、11000多个自创节目、30多万名村民演员、80多万农民观众,吸引了20多万外地游客。这一由月山村几个村民组织的、坚持了35年的“月山春晚”如何发展到“丽水春晚”,其成功经验是什么?

论坛以丽水春晚为切入点,扩展至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发动乡村群众自创文化机制、乡村文化乡贤建设机制等六大机制建设,以全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为主题,围绕如何以乡村文化品牌带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浙江省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周一红对“乡村春晚”品牌如何发酵进行了详细介绍,一是点面结合推动。将被誉为最牛山寨春晚的“月山春晚”作为乡村自办文化样本,通过组织学习观摩、培训宣传等做法在全市范围内予以全面推广。二是打造品牌推动。将“乡村春晚”项目提升到政府引领的层面进行规范推动,专门安排了专家力量、专项资金,重点推动“乡村春晚”省级示范项目培育建设。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创新推出“文化订制”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基层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乡村春晚”的特色和品牌。李国新认为,乡村春晚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际交流时空环境相适应。而且,“乡村春晚”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品牌建设。如何加强品牌建设?一是品牌文化活动应该体现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二是品牌文化活动应该具有持续性,三是品牌文化活动应该有广泛的参与性,四是品牌文化活动应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五是品牌文化活动建设必须与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紧密结合。

全民艺术普及的宁波创新实践

论坛首先由宁波市文化馆馆长林红作主题演讲。她从“宁波认识、宁波实践、宁波愿景”三个部分对宁波市实施全民艺术普及的实践进行了全面详实的阐述。随后,论坛以嘉宾对话的形式对宁波市开展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进行了讨论。

李国新认为,宁波的贡献在于探索了全民艺术普及在中国的实现方式。任何一个职业,要明确在社会系统当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全民艺术普及就是文化馆业务工作的纲领。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发展,因此,全民艺术普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情操陶冶、道德提升。巫志南从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四个层面对宁波市全民艺术普及进行了概括。首先是理念创新。宁波的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共享”“均衡”的发展理念。其次是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宁波市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由市政府主导,文广局统筹,各相关部门配合,文化馆执行,各类社会机构加入全民艺术普及联盟的方式有序推进,这一机制既确保了这项工程目的、思路、任务、职责十分清晰,也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力量参与;二是宁波市文化馆负责具体执行,这一安排实质性地推动了文化馆全新定位,全民艺术普及由此成为宁波市文化馆的主营业务。三是服务创新。宁波市在全民艺术普及方面提出的全民艺术知识、全民艺术欣赏、全民艺术技能、全民艺术活动的“四个普及”和中小学生美育、特殊群体扶持“两个专项”就充分体现了服务创新的特点。四是管理创新。宁波市全民艺术普及工作面广量大,对象种类繁多,为此,宁波市文化馆设计了三个工作杠杆:宁波市文化馆总分馆、社会联盟机构、数字化网络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王全吉则从认识有高度、工作有力度、覆盖有广度三个层面对宁波市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作了概括。

文化馆事业大家谈

文化馆承载着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多样、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但是近些年,对文化馆的职能、文化馆该如何创新发展等问题的认识仍不够清晰,该论坛以“文化馆事业大家谈”为主题,对文化馆如何进一步明确职能,创新发展,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进行了充分研讨。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从百年前诞生的民众教育馆谈起,就民众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以及面对当前的社会矛盾,文化馆所应担负的“开通民智,改良风俗”的使命,结合朝阳区文化馆近年来的创新举措,对文化福利、文化权益和文化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来自宁夏、陕西、河北、北京的2016年会征文获奖代表、“2016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代表、“2016全国优秀文化馆”代表、“2016全国优秀文化站”代表分别结合自身的工作进行了发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学者戴珩对新时期文化馆的定位、职能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自己对当前中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见解。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报》编委李晓林着重强调“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提出尤其在基层更应该注重行动力。她同时结合各地的一些实践成果,表达了文化馆站的工作不能与社会经济、百姓生活割裂的观点。

广场舞的创作与推广

广场舞关乎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作为银川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广场民族健身舞如何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积极健康、科学有序发展?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戴珩等5位专家和行业人士分享广场舞创作推广、音乐怎么选、舞蹈怎么编等问题。

戴珩认为,广场舞关乎文化民生,可以增加幸福感,同时又是最好的艺术普及,还可以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城市魅力。深圳市文化馆馆长刘兴范提到,广场舞越来越热,需要规范和引导,引导得当,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郭林从三个层面对广场舞进行了解析,他说,广场舞的创作应结合本地特色,创作出简单易学的舞蹈,推广则应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宁夏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张伟则从音乐的选择、舞蹈的编排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城市文化馆服务创新与实践探索

京津沪渝四直辖市的文化馆、群艺馆工作人员分享了各具特色和创新力的工作项目,集中展现了城市文化馆的整体发展成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顾问蒯大申等多位专家对这4地的创新模式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北京市介绍了朝阳区垡头文化居委会社区文化治理的创新做法,上海市介绍了通过市民文化节和文化上海云建成的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天津市提出城市文化馆应以“互联网+”为媒介,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文化馆开展的文化活动中。重庆市介绍了公共文化物联网和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创新举措。

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张彦博认为,北京市文化居委会的创新实践打破了以行政区域划分的传统模式,不拘泥于近些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传统做法,解决了以往社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服务效率,是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完美结合。蒯大申对“互联网+”和总分馆制进行了评价。他说,互联网可以解决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分散的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运用互联网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同时也解决了以前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中不能有效地针对群众需求的问题。总分馆制是在统一规划下,建立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联系相对紧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它,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实践与前瞻: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解读,但是,如何厘清扶持社会力量与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追求经济利益和坚持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仍是大家关注的话题。为此,论坛邀请部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地区代表进行交流,并请专家进行点评。

上海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浦东新区群艺馆馆长王玺昌介绍了近年来浦东新区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包括试点“公办民营”、实施“民办公助”、探索“社区共治”、创设孵化基地等。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馆长杨池介绍了九龙坡区采取“PPP”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实现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群众三方共赢。浙江省平湖市文化馆馆长潘伊介绍了平湖市数字文化实体馆社会化运行的模式,即构建“零门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零成本”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模式、“零容忍”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浙江省台州市文化馆馆长助理俞叶萍介绍了台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3C”模式,即创新文化资源统筹机制、创新文化培训互动机制、创新文化组织孵化机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杨乘虎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主要是要理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目前在很多地方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不足,更谈不上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需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

从评价机制改革,看群众文艺创作走向

论坛邀请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剧作家孙德民,作家李治邦分别从建立群众文艺创作机制的重要性、小品小戏的创作、群文曲艺的创演、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与艺术编创四个方面做了主题发言,并与观众进行了现场互动,就群众文艺创作问题展开讨论。

于平从自发的群众舞蹈入手,论述其文化功能,进而分析由非职业舞者创编的群众舞蹈,分析了作为作品的群众舞蹈的艺术编创理念,提出了“三步加”的动态展开原则。吴文科则对近年群文曲艺创演态势进行了分析,谈到了评价机制的改革及所带来的创演态势的变化,并认为只有“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的价值评估体系得以逐步确立,“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才能真正涌现。李治邦认为,评价机制改革给全国群众文艺创作带来最重要的影响是让业余作者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间、活动品牌和检验自己创作实力的平台。

市、区联盟共创文化馆行业发展新模式

论坛全面梳理、总结了深圳市文化馆联盟的运作模式、运作经验和成果,就深圳市文化馆联盟和各地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践展开交流和讨论,对深圳市文化馆联盟的未来发展和推进中国足球彩票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路。戴珩认为,不管是文化馆总分馆制还是联盟,都要考虑联盟之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广东省文化馆馆长王惠君建议,联盟要去行政化,从业务层面进行合作;要走专业化道路,积极抓好人才建设和品牌建设;还要提升理论水平。

非遗故事——文化馆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论坛中,5位嘉宾以多元的视野,站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立场,重新审视非遗保护,立意鲜明。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叶涛强调,非遗保护需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在此基础上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广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黄艳提出,培养文化情怀的能力是文化馆的核心能力。福建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介绍了福建非遗的“三个满意”衡量标准——百姓满意、传承人满意、各级政府满意。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孔燕总结“亲近、传承、共享”的宁波实践。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则阐述了文化馆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

雅俗共赏的群众书法艺术创作

论坛邀请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艺术馆研究馆员石瑞芳为主持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钟明善为主讲老师,从书法基本概念入手,为大家解答了读帖、临写的相关知识,进而延伸至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本。他通过大量书法作品,为参会者详细解析了书法创作与书法习作的关系,同时深入剖析书写者进入书法创作的时机以及书写者如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心研究、不断突破传统与自我,最终达到痴于书法“情之所至,物我皆忘”的境界。现场,钟明善还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与大家就群众书法创作领域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新闻推荐